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

我們的家庭故事和教育

某日早上,收音機正廣播港台「訴心事家庭」節目的「傑出家長」選舉事宜。我那時正在廚房忙著準備午餐,細女在客廳溫習,丈夫和大女兒不家。

當我忙碌地穿梭於廚房和客廳之際,細女突然舉起手上的筆記,上面寫了個電話號碼,並對我說 「媽咪,您打這個電話參加這個傑出家長選舉吧。」
我很意外,完全來不及反應。她繼續說 「您要參加,我覺得您完全符合資格,您一定會贏的。」她一邊講,一邊向我點頭示意;我很感動,按捺不住內心的欣慰,擁著她,熱淚盈眶,大家相視而笑。 

這是她第一次認真地抄下電台廣播的參賽電話,而且是為鼓勵父母參加而這樣做;這對我而言,是莫大的安慰。她雖然年紀小小,卻很明白、肯定、感激父母為她11年來所付出的一切。

回想11年前,她剛出世便發現有先天性嚴重心臟病。初期擔心她隨時有生命危險,歲半時做了5小時的大手術,現在仍是較常人少了一塊心瓣。 

多年來,我和丈夫不單要工作,還照顧她和姐姐。與此同時,奶奶卻同時患有長期腎病,須接受洗腎;而老爺則在病重後,患上老人癡呆症;後來兩老更中風。沒多久,丈夫患癌,而細女細女又發現有讀寫障礙,我們須花上比常人多千百倍的時間來教導她。 

那段日復夜,夜復日的往返醫院的生涯,實在不為外人道;在應付接二連三的不幸之餘,還要履行父母天職,滋味並非筆墨所能形容。 

雖然滿屋子都是病人,生活的擔子委實不輕,但我們從沒忽略對兩個女兒的管教,還是竭盡所能,全力以赴,希望做好父母的本份  : 

     愛施予歡欣  活出慈愛 

有見社會、公司、甚至家庭中,常遇到給別人帶來痛苦的人,因此我們夫婦二人篤志不讓自己的小朋友,將來也是這樣;我們希望她們能常常把歡欣、慈愛撒向四周。我們因而身體力行,好讓她們從小便能學會關愛別人 : 

(1)         14年前,自大女兩嵗時,已開始助養保良局局童,並領她們探訪這些小朋友,讓她們學習關心和照顧。 

(2)        我們帶她們到國內的山區和孤兒院探訪。曾先後到過雲南、福建、澤梧、澳門等地,讓她們除學習關心當地人,體驗他們的生活外,更了解身在福中應知福的道理。 

(3)         去年開始,我們一家人參加了「同心圓」機構的「水深火熱」行動,到深水埗區探訪和關懷基層居民。 

丈夫協助修理電視、大女教小朋友彈結他(被訪家庭有一個拾回來,但不懂彈的舊結他) 、還有兩姊妹教新來港一個月的小學生英文、與她分享自己家中的玩具等等。 

兩姐妹從未見過「劏房」,年幼的細女好奇地問 : 「那狹小的單位,已經是客廳,也是飯廳,又是睡房。韋太的一家究竟在哪裡洗澡呢﹖」原來地方太窄,那部洗衣機擋住了整個廚房和浴室的視線。 

(4)         除了四處探訪外,平日家裡也不乏接待客人的機會。在接待不同國家的宣教士時,姊妹倆便要讓出自己的床或房間,幾個人迫在一起。 

(5)         要小朋友關心周圍的人和事,必須先從認識開始。我們平日會邀請各行各業的朋友,到家中作客,讓小朋友了解周圍的人的經驗和生活。朋友中除專業人士外,也不乏改過自身的黑道中人。無論如何,朋友無分貴賤,三人行必有我師,讓她倆從中學習,汲取人生教訓,是我們的期望。 

(6)         我們身體力行,嘗試教導兩女兒離開自己的「安樂窩」,同一天空下,同一社會中,進一步學習關心和愛護、分享和扶持。當我們不再只顧自己的欠缺,多數算自己所擁有的,並嘗試與別人分享時,我們的生命的便變得豐盛起來。 

(7)         由於自小訓練,大女去年暑假已主動隨教會,到連南山區教小朋友英文;現時每個月兩次隨「小伙子」機構在播道兒童之家,協助院友團契活動,且參加了「小伙子」的「校園牧者」訓練,學習在自己的校園關心身邊的同學。 

     養成好習慣  一生不偏離

     (1)         從小節儉、不亂花錢 

雖然我們有能力幫助別人,但卻從不亂花錢在自己身上,平日生活省儉節吃。兩個女兒從小用的,大部份都是舊書(除了作業),連校服、衣服、包書紙等等也是循環再用;省下來的錢,不是為了積蓄起來自肥,而是用來幫助本地和國內有需要的群體。 

久而久之,潛移默化,兩個女兒多次隨學校到花巿、甚至海外交流,在購物的自由時間內,也從來沒有人買我買的行為,更絕不會瘋狂購物。她們即使買「數塊錢」的物品,也會深思熟慮,認真想想 : 「究竟家中是否已經有類似的物品?」然後再問問自己 : 「我是否真的有這個需要? 價錢便宜嗎?」

雖然有時她們沒有給家人買任何手信回來,我卻反因為她們不受引誘,懂得精打細算,而感到十分欣慰。 

為了進一步教導她們每樣物品得來不易,要好好珍惜;幾乎所有我們給她們買的東西,都是經過「貼紙獎勵計劃」 而得的:20個好行為貼紙,可以選擇一份禮物,但價值不能很高昂,都是10元以下,或幾十元一本書等等。 

(2)         環保方面 

除了節儉外,一家人也很環保,尤其是細女,除了早睡早起,以便能節約用電燈外,還時刻巡查是否有房間開了不必用的燈等等。 

(3)         學習獨立 

獨立是不可缺少的訓練,除了會自理,懂得料理家務和烹飪外,她們小小年紀已能獨個兒到不同的體育館上課,往圖書館和超級巿場買東西。 

大女兒7歲時,我們讓她隨志願機構去扎營,學習獨立 

(4)         節制飲食 

在飲食方面,我們也很節制,除了盡量避開化學添加劑食品,少吃垃圾食物,多留在家中用膳外,這幾年,我們更採用了一位自然療法醫師的建議,天天飲用鮮榨紅菜頭汁﹝內含多種蔬果﹞,一家四口的健康,從而有了明顯的改善。 

(5)         待人有禮 

不論對認識或不認識的人,我們都須待之以禮;尤其是低下層的朋友,如家中的工人姐姐、街道上的清道夫、洗手間裡的清潔員、其他公眾場所的清潔工人等。 

一句簡單的「早晨」或「辛苦您了」,都會令對方添上暖意,增加快樂;這些正能量是可以互相感染的,所以我們從來都毫不吝嗇地付出。 

     培養多元化興趣  從不沉迷…... 

為避免小朋友迷戀電玩產品,我倆從她們小時,便陪她們上圖書館和博物館,參加不同志願機構的活動,例如讀書會、陶瓷、版畫、肥皂製作等等。 

隨著她們的成長,她們也漸漸地養成自己多方面的興趣:大女兒早年已考獲芭蕾舞 8級,近年熱衷戲劇、結他、焗焙,以及所有DIY製作;小女兒則熱愛所有球類,包括足球、欖球,志願是當乒乓球教練;至於丈夫則是以上山下水為減壓妙方;而我則醉心於太極和瑜珈。 

一家人各有各的興趣,甚少會沉迷電視、上網,更不會瘋狂打機、追劇集。 

     正面面對困難 積極學做人 

書本的知識肯定是不可或缺的,可是我們不會終其一生在唸書的,但我們卻窮一生,繼續不斷地學做人。 

無可否認,細女讀寫困難是苦透人的現實,但人一生中不單有讀寫這個困難,還有無數在生活上、工作上、家庭上林林種種大大小小問題;因此,我們要教女兒學習用正面的態度積極面對。  

而且,作為父母的我倆,無論怎樣愛他們,終有一天也會離開世界,她們還得自己走人生的道路;因此,我們從小讓她們明白天父的愛顧,以致她們能無懼地走每一天的路程,倚靠天父面對困難,事事盡力,學習交託;所謂“we do our best, let GOD do the rest 

丈夫雖身患癌病,卻仍須上班,下班後也得照顧患上腎病的母親和老人癡呆的父親,扶持兩名女兒成長。我們積極在困難中生活的態度,成了她倆活生生的榜樣。 

我們認為 : 成功的父母,不單是為子女鋪排一條平坦的路,讓他們安然渡過;而是預早訓練他們在崎嶇的路上走,即使一天遇上狂風暴雨,也能昂首直前 

     健康精神  正面能量  互助互愛  

我們是普通人,常有極限和軟弱;既要為子女提供多元品格培養和心靈教育,又要照顧家中一眾病人,有時也感到疲累無助,甚至沮喪。 

身為過來人,我們深深體會  -  只有互相幫忙,互助互愛,才可安渡困境的重要性。

為了進一步祝福家人和其他有需要的家庭,我有幾位同是母親的prayer partners,每星期定期透過祈禱祝福雙方的家人和朋友,大家彼此分擔和扶持,效果顯著。 

昔日身陷重重困難時,曾有很多很多人給我們扶一把,我們才能一步步走下去。

任何人都需要鼓勵,因此我們把自己的故事刊在blog,寫成小冊子《一切由cancer說起》、《讓愛走動工作間》和《走過風雨走過晴》,還有單張《祝福您平平安安》。 

但願我們的故事,也能扶起其他在困難中的家長,為他們加油打氣。


(寫於細女小學時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